牙周病是一種由牙齦及支持牙齒組織發炎所引起的疾病,早期症狀往往不易察覺,容易被忽略。牙齦出血是牙周病最常見的初期信號,通常在刷牙或咬硬物時發生,這代表牙齦組織已經受到細菌感染刺激而發炎。若忽視這種出血現象,炎症可能持續擴散,導致牙齦腫脹、紅腫,甚至疼痛。
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口腔警訊是口臭,牙周病患者常因牙齦深處堆積菌斑和牙結石,產生異味。持續口臭可能表示牙周組織正在受損,若單靠口腔清潔無法改善,建議盡快就醫檢查。
牙齒搖晃則是病情進展的明顯徵兆,表示牙周骨質流失,牙齒支撐能力減弱。遇到牙齒晃動,必須立即尋求牙醫協助,透過專業的牙周治療,如深層清潔、刮治及必要的手術,以防止牙齒脫落。
牙周病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介入。當發現牙齦出血、口臭或牙齒搖晃時,應儘早安排牙科檢查,牙醫會依病況進行適當的治療,並指導正確口腔清潔方法。透過定期的牙科追蹤及自我保健,能有效控制牙周病,維持口腔健康。
牙周病的治療方法會依病情嚴重度而有所不同。最初階段,牙齦發炎且牙菌斑、牙結石堆積時,通常會進行洗牙。洗牙利用超音波震動器和手動器械,清除牙齒表面及牙齦緣的菌斑和結石,降低口腔內的細菌量,有助於緩解牙齦紅腫、出血等症狀,並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當牙周囊袋形成且細菌深入牙齦下方,病情進入中度階段,則需要深層刮除與牙根整平。這項治療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,牙醫師會掀開牙齦,徹底清除牙根表面附著的細菌和結石,並磨平不平整的牙根表面,使牙齦能重新附著,減少囊袋深度,阻止牙周組織繼續破壞。
嚴重牙周病患者,伴隨牙槽骨吸收與牙齒鬆動時,牙周手術則成為必須。牙周手術主要為翻瓣手術,目的是清除深層感染和壞死組織,有時會搭配骨移植或組織再生技術,修復受損的骨骼和軟組織,幫助恢復牙齒穩定性,減少牙齒脫落風險。
牙周病的治療方式依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,初期常見的治療是「基礎洗牙」,主要針對牙齒表面與牙齦邊緣的牙菌斑與牙結石進行清除。這項處置常見於牙齦炎或初期牙周病,能減緩牙齦紅腫與出血現象。若洗牙後仍出現深層牙周囊袋,醫師會建議進一步接受「深層牙周刮除與根面整平術」。
這類治療屬於非手術性的牙周治療,會先進行局部麻醉,再使用特殊器械深入牙齦底部,將牙根表面附著的結石與細菌清除,同時磨平粗糙的根面,以減少細菌再次附著的機會。通常會分區域分次進行,以減少疼痛感與促進牙周組織的修復。此步驟適用於中度牙周炎患者,特別是出現4毫米以上牙周囊袋時。
當經過刮除後,牙齦仍未能緊密附著牙根,甚至合併牙槽骨吸收、牙齒動搖等情況時,則需進行進階的牙周手術治療,例如翻瓣手術以清除深層病灶,或施行骨再生技術以挽救牙齒支持結構。治療前的完整檢查與分級評估,是制定有效治療計畫的關鍵。
當牙周病發展至中重度,牙齦出血、牙周袋加深與牙齒動搖現象可能出現,常規的非手術治療無法徹底清除病灶,這時牙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牙齦翻瓣術。此術式透過將牙齦切開翻起,暴露牙根與齒槽骨區域,以利徹底刮除附著的牙結石與發炎組織。牙齦翻瓣術適用於牙周袋深度大於5毫米且伴有組織破壞的患者。術後可能出現牙齦退縮、牙齒敏感或暫時性疼痛,需嚴格控制口腔衛生避免併發感染。
若齒槽骨已因長期炎症導致不規則吸收,便可能需要進行骨整形成術。這種手術可對病變部位進行骨重塑,去除變形骨尖,甚至配合骨填補材料,幫助恢復支持力與穩固牙齒。適應條件包括有垂直型骨缺損、骨壁仍有一定保存者。然若骨吸收過廣或患有糖尿病、長期吸菸者,術後癒合效果將大打折扣。整體而言,這類手術需經精確的影像診斷與個案評估,才能降低手術風險並爭取最大治療效果。
牙周病治療結束後,日常口腔照護變得更加重要,以防止病情復發並維持牙齦健康。首先,刷牙的方式必須精準且溫和,建議使用軟毛牙刷,搭配適當的刷牙技巧,如巴氏刷牙法,使牙刷毛能深入牙齦溝清除菌斑。同時,每天至少刷牙兩次,早晚必不可少。牙線或牙間刷的使用也不可忽視,這能有效去除牙齒間隙的食物殘渣和菌斑,是預防牙周病復發的重要步驟。
口腔護理除了刷牙之外,生活習慣也影響牙齦健康。吸菸者應積極戒煙,因為吸菸會降低牙齦的免疫力並延緩組織修復,增加牙周病復發機率。此外,飲食應避免過多糖分與刺激性食物,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,有助於牙齦組織的修復與健康維持。
追蹤檢查部分,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回診,通常每3到6個月一次,讓牙醫師評估牙周狀況。這些檢查包含牙周袋深度測量、牙齦出血狀況、牙結石清除及口腔衛教。透過專業的維護,能及早發現牙周問題,並做出調整,避免病況惡化。透過這些日常與專業的雙重管理,牙齦健康能被有效維護,復發機率也大幅降低。
牙周病初期治療通常以非手術方式進行,最常見的兩種方法是牙根整平與抗生素療法。牙根整平是透過牙科專用器械,清除牙齒根部表面的牙結石與感染組織,並將牙根表面磨平。這樣做的目的是去除細菌滋生的凹凸不平處,促使牙齦組織能更好地附著在牙根上,減少牙周袋的深度,降低發炎反應。此療法適用於牙周袋深度約3至5毫米、骨質破壞尚輕微的患者,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。
抗生素療法分為局部與全身性兩種。局部抗生素常以凝膠或微囊形式直接放置於牙周袋內,集中殺滅牙周病菌,避免細菌再生。口服抗生素則多用於感染範圍較廣或免疫力較弱的患者,透過系統性作用減少體內病原菌,協助控制牙周感染。抗生素的主要原理是干擾細菌的生命過程,抑制其增殖,從而減少牙周組織的破壞。
這兩種非手術治療通常會結合使用,並搭配病患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包括規律刷牙與牙線清潔,來維持治療效果與預防復發。牙周病若能及早透過這些初階療法治療,有助於避免進入需手術治療的階段。
牙周病的惡化往往與飲食選擇息息相關。日常攝取過多糖分與精製澱粉,如甜食、白飯、洋芋片,容易讓牙菌斑滋生,加速牙齦炎與牙槽骨的破壞。若缺乏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的蔬果類食物,也會讓牙齦的修復力變差,使慢性發炎長期無法改善。
牙周治療進行期間,牙齦處於較為脆弱的狀態,此時應避免食用硬質、黏性與過熱的食物。例如爆米花、花生、牛肉乾易卡齒縫;麻糬、太妃糖會黏附牙齒,難以清潔;滾燙的湯品與辣食則可能刺激傷口,導致腫脹或出血情形加劇。建議改採溫涼且質地柔軟的飲食,如燉煮蔬菜、蛋豆腐與熟水果。
不僅飲食要調整,作息規律與壓力管理同樣重要。經常熬夜或處於焦慮狀態,會影響免疫系統,使牙齦更易發炎。固定的起居時間、適度運動與充分水分攝取,皆有助於維持口腔與全身健康。當飲食與生活型態同步改善,牙周治療才能發揮最大療效,讓牙齒重新穩固於健康的牙齦中。